田建通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位画家,但我更愿意说父亲是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稀缺的年代,父亲大学一毕业就有年龄不一的学生跟随他学习绘画,直至耄耋之年他还在老年大学从教。
父亲从事油画写生及创作。颜色与色彩在父亲眼里是有区别的。
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组成光线,照射在不同质地的物体上,产生了不同的吸收和反射作用,被反射出的色光呈现出物体的颜色。春花烂漫,夏阴浓郁,朝霞艳丽,大海湛蓝,秋天金黄,月色清冷,颜色带给人们视觉冲击,颜色让世界变得绚丽。
颜色是静态的稳定的,每一种颜色的波长有明确的标准,人们把自然光下反映客观世界的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等颜色作为识别物体色相的标准,成为绘画中的固有色。
颜色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推动了人们对颜色的了解和运用。颜色规范着人们的视觉,幼儿教育中,通过识别物象固有色来培养儿童的视色习惯,但是客观世界的绚丽多彩并未影响到以物象神态、动态、表现技巧和以理论为主的中国画创作。中国画作品偶有色彩,也多采用从矿物质和植物中提取的固有颜料来表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写实绘画是将固有色、明暗和透视相结合,表现物象的立体感、空间感、距离感。随着科学发展,工业兴起,各种人造色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固有色观念受到挑战。19世纪色彩理论开始出现,变化无常的色彩成为画家探索的课题,色彩变化的规律也逐渐被人们发现。
色来源于光,无光不成色。色彩不计较色相的准确度,但非常重视不同光源下物象与周围各物象的色彩关系。所以,颜色与色彩处于两种不同领域,规律各不相同。色彩规律较之于颜色,更复杂且不易掌握。自然界中的颜色与艺术写生中的色彩恰恰成为父亲生活和艺术两个领域的追求。
真性情的父亲以豁达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坦诚直率地对待日常生活。现实生活中无论做事还是教学,无修饰遮掩,似固有色,反映着自己客观真实的生活。中年从教后,肩负教学、启智、树人、育英等使命,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他既教学又陪伴学生成长。他用心付出,用爱教育,履行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准则。工作中无论面对上级领导还是自己手下的教师及学生,他做事态度一贯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敢于坦露真实的自我。对待生活和工作的认知标准如同日光下的红花绿叶、青山绿水等固有色——明亮、单纯、稳定而安静,与周围的颜色无关。生活中没有可以跨越两种颜色之间的间色,更没有三种颜色融合在一起的复合色。有的只是剔除了光源影响的固有色——单纯而明亮。这与看破不说破,对大声疾呼的正义事情闭口不言,即使提一些好的建设性意见也要看别人眼色行事的现象格格不入。为此,父亲在过往的生活和工作中招来很多非议,但他不以为然。这种心底的坦荡,不为自己谋私利的举动,即使在耄耋之年,享受天伦之乐时,也频频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正是这种坦诚、直率、耿直的性格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绘画中的固有色,安静而稳定,色相单纯,明度极高。
父亲常说:色彩的本质是关系色,观察方法不正确,忽略光与环境的关系,孤立观察对象的局部,只能看到颜色而非色彩。因为色彩是动且不稳定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着,为此,父亲在色彩写生及色彩教学中常说的术语便是“四固定”,即光源固定、环境固定、对象固定和画者位置固定。在四固定前提下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色彩,领略光的照射下,景物由色彩冷暖构成的色调、色彩明度,色彩纯度。通过观察和分析,提高色调感受力及控制力,创造出美好的色彩。
父亲从天津美院毕业后分配到尚义一中从教三年,因工作需要调回张家口市展览馆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四清活动再次下乡时,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到自然中感受坝上春夏秋冬的万物之美,感受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大自然赋予坝上的色彩。美,一次次触动着父亲创作的激情,引导父亲走出画室,在阳光下用画笔捕捉自然界中蕴藏的色彩,执着地描绘自然。
大自然中的光源变化影响着景物色彩的冷暖变化,使自然界的色彩处在不断变化中。父亲写生时,在光的作用和影响下,观察、分析景物受光面、背光面与周围不同颜色的物象之间所产生的色彩影响,捕捉风景色彩的微妙变化,探索色彩变化的原因及光与色之间的关系,依据现实风景的色彩关系进行主观意象的写生。作品《初春》的色彩,灰中带暖,表现坝上早春树木、溪流在冰雪中孕育着春的信息。画面中点彩的绿色预示着寒到极点的坝上将走向冰雪消融的春天。坝上把浓缩的精华汇聚在绚丽的夏季,蓝天白云下鲜花盛开,牛羊悠闲走过,这是作品《盛夏》的表现。秋风吹过染黄的白桦林,色彩的刺激强于造型,父亲的视觉在寻找金黄色块时,把抢先进入视觉的色彩变成主色调,用热烈而奔放的暖黄色调尽情抒写心中的《秋日》。以色抒情以色写意,使客观桦树林的神、色与父亲主观认识相融合。《冬》脱掉金色外衣,白雪覆盖。挺立的白桦树,枝干变成大地与天空中最美的线条,繁华退去,绚丽过后使坝上的冬天简约而平静。这些作品体现着对形、质、光、色自身规律的研究,作品把色彩感升华到意识中,变成感情色彩,借助自己的情感用彩块体现在画面上,致使作品中的色彩是用固有色观察方法所无法发现和捕捉的,只有通过实地写生才能把坝上四季的色彩变化规律研究清楚。
父亲绘画作品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画面靠色彩变化体现气韵生动,靠色彩塑造意境美。这些作品不是大自然的客观再现,而是大自然与父亲情意相生的结晶,是色彩意境的表达,是人对大自然一种神韵的提炼,把生活中的真实转变成作品中的意境。每当问起父亲绘画色彩秘诀时,他总是平淡地说:大学四年,老师坚持用四固定的观察方法在写生中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规律,发现条件色的变化所产生的色彩美。
五彩缤纷的画面由色彩构成,色彩反映了画家的情感。不同的心理状态所运用的色彩不同。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常人眼中的四季成为父亲绘画作品中自然美,平凡美,充满生活气息美的四季。他研究色彩,从造型上表现四季的美,从色彩上发现季节的美。父亲眼里和心里有一个无比丰富、色彩非凡的世界。注重造型,突出色彩,以色彩塑造,用色彩传神,表达坝上四季的不同,用浓厚的情感抒发对家乡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的朴素情怀。
父亲乐此不疲地把自然中千差万别的色彩本质作为毕生研究目标,写生中研究色彩规律也研究色彩与人的心理和感情的审美联系,同时研究颜色的色相、色质及色彩的冷暖倾向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研究每种颜色的象征性,然后把色彩组合,产生气韵生动的意境,给作品赋予了灵魂。
色彩写生成为父亲终身探索的方向,他把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爱尽情地加以艺术表现,用尽一生绘制坝上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色彩,而把生活过成了单纯、明亮的颜色——美好而简单。
作者/河北北方学院 田晓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